“纤纤小草,有根必然长青;灼灼鲜花,无根终究会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华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作的一番比喻,形象地道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使惊鸿一瞥,亦无法长久。”
在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看来,教育要从小抓起。他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读,把中国传统文化印入脑海,也许当时不懂,但以后在某一场景中就可以运用了。”
在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副主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蔡建国看来,要将传统文化深入至其日常的教育中,使他们了解并熟知传统文化。他建议,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并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科目,系统性地、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内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切实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据中小学课程设置进行相关教材的编订,让它很好地走进课堂、走进教室,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耳濡目染的教育。”来自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全国人大代表杨艳认为,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将其贯穿课堂教育始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弘扬。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通过学习让孩子们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而全国政协委员、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吴志明今年则提交了《建议重编中小学语文、历史、品德课本时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提案。他建议,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美德进行系统性提炼总结,然后针对希望宣扬的每个思想、美德搜集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案例加以阐述说明;在统一编制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类课本中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德育类课本,可以考虑参考新加坡教育部编写的《儒学伦理》课程,重点突出少年立志的培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