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职责使命 精准有力工作
编者按 2月19日,是一个令全国新闻工作者激动、振奋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天,对一些媒体同行、代表而言更是终生难忘的,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连线互动,让他们内心更加坚定、脚步更加扎实——
王绍据:千里连线暖人心
2月19日,春寒料峭,冷气袭人。而在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史展示厅内,却是一片欢腾。
我和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还有23位畲汉村民代表,早早聚集在大厅内,一起等待着一场非同寻常的特别视频连线与对话。
上午时针指向9:30,当习近平总书记满脸微笑出现在人民网北京直播室时,现场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总书记好!”“习爷爷好!”站在最前排的几位小朋友叫得可带劲了!
杜家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脱贫致富情况,总书记始终面带笑容,不住点头,听完汇报,带头鼓起掌来。接着,总书记对赤溪村的脱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要求和希望。
千里连线,干群连心。总书记的话音刚落,两边演播室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女主持人把话筒递给了我:“总书记,新春好!请允许我代表乡亲们向您拜个年!今天能够在视频上同您见面,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回想您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日日夜夜,我们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大家都很想念您啊!我虽然退休了,但我经常会去赤溪村走走看看。每次都能看到这里的新进展、新变化。赤溪村脱贫致富今天有如此巨变,我深深感受到您在批示中肯定和弘扬的16个字,那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总书记啊!乡亲们热切盼望您回宁德走走,到赤溪村看看。谢谢您了!”
为了这一分钟的对话,我琢磨了一个通宵,生怕言不达意,生怕激动之时哽咽……
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到总书记那亲切的声音:“绍据啊,我看到你也感到很高兴!”第一句话就把我的眼泪催下来了!一个大国领袖,日理万机,不知接触过多少中外人士,居然在多年后能够一眼认出我,怎不令人热泪盈眶呢?那是2010年9月7日,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莅临宁德视察时接见了我。
“听说你已经退休了,这真是啊,当年还是个小伙子。”习近平总书记抬手指了指屏幕(即我站的地方),亲切地说,“我也记得当年我们一起共同下乡的情况,应该说我们当时下乡还是比较深入的。所以我现在特别注重我们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入基层,新闻战线的同志也要接地气,深入基层,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你几十年前报道的赤溪村的情况,在当时就很有新闻价值。赤溪村今年给我写了信,我看了之后也感觉很亲切。它的历程就是我们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我们要很好地总结,而且要不断向全面建成小康继续努力。绍据同志,你在那边也是当地的一个活地图,也是个活字典,应该很好地帮助大家一起,协助大家总结宁德的一些扶贫经验,提供一些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全国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你还可以发挥余热。”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心潮澎湃,暖遍全身。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工作的肯定与夸奖,也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他能提到30多年前报道的新闻价值,可见他对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敢于担当的赞赏。
1984年,《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我的一封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并配发《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与重视,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反贫困事业由此在全国拉开帷幕。赤溪村也因此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从发现贫困到呼吁反贫困,从参与“输血”扶贫到帮助“造血”致富,这32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即使退休了,仍情系赤溪,发挥着余热。
我心里很清楚:我是谁?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入实际,秉笔直书,担当责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谁?为了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亦为了下一代人不再贫困,一起过上小康的幸福生活。
依靠谁?要用手中之笔坚持不懈宣传,动员和依靠广大干部和社会有识之士,投身扶贫济困事业,同时唤起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共同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这几天,来自各地的电话、微信及各种信息接连不断,这既是对我的祝贺,也是给我的鞭策。我有信心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的嘱咐,为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社会,再尽绵薄之力。
孙铁翔:走基层带回“全家福”
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华社国内部同采编人员交流。总书记看到了我在河北正定塔元庄村进行“新春走基层”采访时带回来的一张“全家福”合影。我向总书记汇报采访心得时说:“那里的老百姓都特念叨您,希望您能够经常回去看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就曾多次去过塔元庄村。近年来,塔元庄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社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为此,全村组织合拍了一张“全家福”,这也是他们村的第一张集体合影。
总书记俯下身子,仔细端详,并向我详细了解了村子现在的发展情况。总书记勉励大家要深入调查研究,多掌握一手情况,多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并握住我的手说:“你们要多下去走一走啊,多接接地气。”同时嘱咐我给塔元庄村村民带好。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能与总书记直接交流互动,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总书记在看望大家时,始终面带微笑,与大家一一握手,非常平易近人,让人既感到亲近,又心情无比激动,既让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又能近距离领略领袖魅力和风采。
交流互动中,总书记鼓励记者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一大关键。走基层不仅身子要沉下去,更重要的是心要沉下去,深入生活采访捉到“活鱼”。记者深入基层就是对报道题材的深入开掘,只有心真正沉下去,只有求真务实、锲而不舍艰苦采访,才能有良好的作风,更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报道。
事实上,不仅是记者,编辑如果长年只编稿,缺乏对基层的直观感受,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就可能发生偏差,对鲜活、接地气的新闻就不会敏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一手资料的发现,价值永远比听来的、读来的要大。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准确把握世情国情、保持清醒头脑至关重要,这必须要强化扎根基层、深入调查研究。要自觉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至深情怀来写作,深入宣传好党的主张,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凸显出报道的品格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开宗明义地提出,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要求切中了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对于我们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闻舆论工作的成效,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实际效果问题,没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宣传报道都是空洞的,只有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四个“力”落到实处,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党的舆论工具作用,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汤计:正能量多了,舆论场就好了
“朋友们,习总书记给俺点了赞哦”——当我在微信群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点赞”的链接,立刻在朋友圈进行了转发。
与我一起获得总书记点赞的还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总理记者会上代表新华社提问的张晓松、采访叙利亚化学武器战场前线的陈聪、报道深圳滑坡事故的高洁等10位优秀的新华社记者。
获得总书记点赞,我心情很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们新华社记者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国新闻工作者的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闻界坚定了信念、指明了政治方向,作为一名从业31年的老记者,我也要为总书记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对此,我感触最深:党性原则明确了,新闻观就清晰了,记者也就心明眼亮了,知道究竟该采写什么样的新闻、该做什么样的记者。身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胸怀党和国家的利益、胸怀人民的利益,采写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益的新闻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以此校准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向。
在31年的职业生涯中,舆论监督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并始终坚持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正如总书记所说:舆论监督“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作为党的舆论工作的新阵地,新媒体成为总书记此次调研的重要内容,座谈会上,总书记还专门就推动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出要求。对于新媒体,我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敢于弄潮、主动发声、善于引导”。
最近一段时间,我不仅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微博,还玩起了微信公号。《哈尔滨天价鱼应该严查的三大问题》《女教师举报被判刑 公权滥用必须严加追责》……针对近段时间的热点事件,我在微信公号“汤计典频”中都发表了鲜明的观点。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老记者,我很清楚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什么、法律的要求是什么,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努力去传播正能量,去引导话题,让新媒体跟着咱们跑。这样,主旋律的声音大了,别有用心的声音就小了;明辨是非的声音强了,诡辩术就没市场了;正能量多了,舆论场就好了。
康辉:心有党 言有物 人有格
今年是我到央视工作的第23个年头,我见证了央视作为党的喉舌,及时准确、严谨细致、鲜明生动地传播党和人民声音的过程。我所在的《新闻联播》栏目是中国电视新闻的“国家队”。台里要求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进一步增强讲政治、讲规矩、讲奉献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作为《新闻联播》主播,我和同事们秉持的信条是“心有党、言有物、人有格”。
一是“心有党”。央视是党的“喉舌”,作为新闻主播,我们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传播党的声音。
我的体会是,心中始终有党,对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理念有深入了解,才能让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准确、更有效。经常有人问我,你播《新闻联播》10年了,现在还紧张吗?我说,紧张。因为我知道,《新闻联播》“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传播党的声音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新闻主播,我们见证了党和国家的许多历史性突破,感受到国家面貌日新月异。我们承担或参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部时政随访和国内考察报道等任务,完成了“9·3”大阅兵、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等特别节目直播,参与《新闻联播》头条工程,加强主题主线报道,生动宣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心有党”,就是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向党中央看齐,把对党绝对忠诚融入血液中,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这不仅是新闻播音部,也是全体央视人的自觉遵循。
二是“言有物”。要让党的声音真正入耳、入心,就要做到“言有物”。为了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就要在确保政治正确、导向正确的基础上,追求专业上的“金标准”,努力改进文风和语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出新、言之出彩。
大家都注意到了,包括《新闻联播》在内,央视的节目越来越接地气,润物细无声。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是我们的好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访问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正在当地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现在,每次报道,我们都会为了用一个什么词更能体现与老百姓的关联而精益求精,就是要在传播中“言有物”,才能更好地成为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纽带。
三是“人有格”。现在,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作为新闻主播,我们要更加注重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引领者,做到“人有格”。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特别要抓好重点人群。新闻主播是公众人物,我们必须搞清楚我们的名气、荣誉是从哪里来的,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耍”所谓的“大牌”或者谋自己的私利。去年,央视修订出台了《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办法》,更是从制度层面进一步作出规范,让这支队伍更忠诚、更干净、更过硬。
“心有党、言有物、人有格”,这是我们始终追求和坚持的本分。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好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李柯勇:深入调研 不负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堪称里程碑,是有史以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新闻舆论工作论述得最全面、最深入、最系统的一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讲话所包含的信息丰富,需要我们细心地、长久地体会和领悟。我仅就调查研究谈些肤浅的感受。
那天上午10点多,总书记来到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与正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的一组记者远程连线。当听说群众反映这几年兰考县干部作风变化很大时,总书记连问了前方记者双瑞4个问题:变化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你们进行了多长时间的调研?有几位同志在那里调研?从群众反映看,对县里面干部作风建设总体满意度是不是有很大的提升?
双瑞一一作答,总书记听了很满意,随后讲了很长的一段话,我们把录音整理出来后发现,他讲了546个字,主旨是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早在1989年,他就曾指出:“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20多年后的今天,这仍是新闻工作的指针。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我作为记者代表,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大约8分钟。其间,他几次插话,都是对调研具体情况进行更详细的了解。
我汇报说,我调研去了海拔5373米的全世界最高乡镇——普玛江塘乡,他就问:“这是在哪里?”我说:“在浪卡子县,西藏。”他问:“是哪个地区的?”我说:“山南地区。”另一次,我说新华社的报道《会所中的歪风》曾得到总书记的批示,他就问了一些采写细节,然后说:“看到《会所中的歪风》,我是感慨系之啊,就作了批示。”
在随后的讲话中,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我的体会是,要落实好这一要求,必须发扬好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这一基本规律不会变。
只有深入调研,才能看见真相、体察真情、听到真话,也才能当好“喉舌”“耳目”。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丰富、快捷,但假如我们满足于在电脑屏幕前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永远不可能得到生动鲜活的素材,不可能真正体会百姓的处境,更无法对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只有深入调研,才能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提出的“勿忘人民”,是新华社记者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在舆论环境日益多元、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唯有坚守人民情怀、戒除浮躁之气,下笨功夫、苦功夫,深入基层、实事求是,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站稳脚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只有在深入调研中忠实履行职责,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担当起新华社记者的历史使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