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书店:为读者打造精神“深夜食堂”
“下班后,总有个地方在等着你。”这是畅销漫画《深夜食堂》的一句宣传语。与书中零点开始营业的“深夜食堂”相似的是,24小时书店为读者提供了深夜阅读的“精神食堂”。2006年开始经营、2011年8月变“店”为“吧”的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2012年3月开始通宵营业的上海市大众书局福州路店,是国内24小时书店的先行者。他们在24小时经营方面付出了哪些努力,有何可供借鉴的经验?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两家书店的负责人。
注重安全保护 控制成本增长
因为经营时长比一般书店多了一倍左右,经营24小时书店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与运营成本。合理地安排员工、控制成本的增长,是书店经营者必须考虑的。
“夜间经营面临的最大压力不是人员投入,而是书店安全。我们和派出所等外保人员保持着紧密沟通。员工在夜间也要保持较高的警惕性。”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负责人戴婷告诉记者。书吧采取轮班排班制,每天3班人员,为保证员工上下班交接安全,夜班安排在晚10点半到早7点半。
上海大众书局福州路店是独立物业,为了保证夜间经营的安全,书店增加了一位安保人员。“很多人以为人力成本会倍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上海大众书局总经理毛泉表示,“我们调整了人员结构。晚上的工作没有那么忙,我们就把处理退货等工作放到晚上来做。这样白天的工作压力就变小了,减少的两个工作人员可以调整至晚上。”
两家书店的负责人均表示,虽然没有特别计算水电等运营成本在成本增加中所占的比例,但目前这部分成本被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营造夜读氛围 调整图书品种
实体书店快餐式经营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读者的体验感如今备受重视,这在24小时书店的经营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夜读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书店对于环境的总体设计与细节上的讲究。
“体验感是由环境决定的,决定做24小时书店后,我们设计出了装修方案——打造一间上海书房。我们采用了海派石库门装潢风格,室内通道设计出了户外感,座椅也买的是户外咖啡馆的座椅,再加上仿煤油灯的暖色调灯光,让读者有种在弄堂中阅读的感觉。”毛泉说。现在,大众书局福州路店800多平方米的书店里,有展示画作的画廊,有专卖艺术书的艺术书坊,还有卖文化创意产品的十几米长廊……整体而言,的确是一间雅致的大书房。
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地处深圳市中心地带,最初定位就是为工作人群提供放慢脚步驻足、休息心灵的驿站。戴婷说:“我们现在是艺文书吧,希望给读者的印象是简洁明亮、安静朴实的,因而在布局上也比较偏生活化,如摆放一些小型绿植等,经营上也加入了咖啡和面包。读者夜间来到这里,会感到很舒服,很放松。”
24小时书店的夜读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两家书店都在图书品种结构上贴合了读者对象。随着定位变为休闲书吧,深圳24小时书吧适当减少了专业性较强的品种,增加了时尚生活、设计、音乐等类别的图书,拉近了与年轻读者的距离。大众书局福州路店因为距离全品种书店上海书城非常近,从图书品种上也寻求差异化。“我们把教育、教辅类图书拿掉了很多,只保留了几十种;主攻人文社科图书,这部分的图书品种甚至超过了上海书城的品种。”毛泉介绍道。
活动提升人气 服务擦亮品牌
“人长这么大总要尝试一下通宵看书是什么感觉的,24小时书吧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地方,真的很赞很喜欢。”这是网友“小雅樱”在大众点评网上的留言。像她这样对24小时书店慕名而来的读者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则帮助书店进一步留住读者。
深圳24小时书吧去年开始打造的“深夜真人图书”活动很有特色,在这一活动中,摄影师、撰稿人、街头艺人等各种有故事的人被邀请到书吧,作为“图书”,让读者通过交流“阅读”他们。去年8月和10月两场大型真人图书活动,从傍晚开始一直延续到凌晨两点。上海大众书局福州路店也通过举办读书会、讲座等活动,带动了客流量,根据统计,淡季时客流量每天也有1000人次。
最终让读者流连忘返的是书店提供的服务。免费无线上网、提供充电设备等已经成为两家书店的基本服务。通过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了解到读者的需要,有时候还可以打开新销路。例如,深圳24小时书吧根据来店读者对于文具的需求,进一步开发了文创用品的销售。
目前,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上海大众书局福州路店在成本较高、网店冲击的情况下仍有所赢利。让毛泉坚定信心的是,主题书店能够留住读者,今后大众书局将继续建设电影、旅行等多种主题书店。而让戴婷和同事们感到欣慰的是,深圳24小时书吧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有了“24小时约会地”、“全天候的精神灯塔”、“夜书房”等美誉。为读者提供不打烊的心灵栖息地,在深夜,24小时书店的灯火一直亮着。
作者:李明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4年4月30日(党办)